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>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
健康科普丨流感不是感冒,这些救命知识要知道 |
发布时间:2025-02-06 |
2月3日,台媒传出大 S 因急性疾病在日本离世的消息,此传闻迅速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,引发大众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。 从确诊到去世, 只有短短数天的时间。 这让我们在悲痛之余也不禁要问一句: 流感并发症为何如此“凶猛”? 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治呢? 虽然流感大多为自限性,但少数患者可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可发展成重型/危重型病例,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(ARDS)、急性坏死性脑病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等而死亡。 冬季流感高发,给全球公共卫生体系带来了巨大挑战,5类高危人群一定要注意! 主要以发热、头痛、肌肉关节酸痛起病,体温可达39~40℃,常有咽喉痛、干咳、鼻塞、流涕等,可有畏寒、寒战、乏力、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,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。流感病毒感染可导致慢性基础疾病加重。 无并发症者病程呈自限性,多于发病3~5天后发热逐渐消退,全身症状好转,但咳嗽、体力恢复常需较长时间。 《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(2025 年版)》关于流感的诊断描述为:有上述流感临床表现,并具有下列一种或以上病原学检查结果阳性: 1.流感抗原检测阳性; 2.流感病毒核酸检测阳性; 3.流感病毒培养分离阳性; 4.流感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。 肺炎是最常见的并发症,其他并发症有神经系统损伤、心脏损伤、肌炎和横纹肌溶解、休克等。儿童流感并发喉炎、中耳炎、支气管炎较成人多见。 1.流感病毒可侵犯下呼吸道,引起原发性病毒性肺炎 部分流感患者可合并细菌、其他病毒、非典型病原体、真菌等感染。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、肺炎链球菌或侵袭性肺曲霉感染时,病情重,病死率高。 原发性病毒性肺炎者影像学表现为肺内斑片影、磨玻璃影;进展迅速者可发展为双肺弥漫的浸润影或实变影,个别病例可见胸腔积液表现。 2.神经系统损伤 包括脑炎、脑病、脊髓炎、吉兰-巴雷综合征(Guillain-Barre Syndrome)等,儿童多于成人,急性坏死性脑病更为凶险。 3.心脏损伤 主要有心肌炎、心包炎,可见心肌标志物、心电图、心脏超声等异常,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。此外,感染流感病毒后,心肌梗死、缺血性心脏病相关住院和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。 4.肌炎和横纹肌溶解 主要表现为肌痛、肌无力、血清肌酸激酶、肌红蛋白升高,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肾损伤等。 下列5类人群感染流感病毒后较易发展为重型/危重型病例,应当给予高度重视,及时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及其他必要检查,尽早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。 1.年龄<5 岁的儿童(年龄<2 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); 2.年龄≥65 岁的老年人; 3.伴有以下疾病或状况者: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、心血管系统疾病(高血压除外)、肾病、肝病、血液系统疾病、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、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、恶性肿瘤、免疫功能抑制等; 4.肥胖者; 5.妊娠及围产期妇女。 1.疫苗接种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,可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。建议所有≥6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应接种流感疫苗。 优先推荐以下重点和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: 医务人员,包括临床救治、公共卫生和卫生检疫人员等;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;罹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病人群;养老机构、长期护理机构、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;孕妇;6~59月龄儿童;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;托幼机构、中小学校、监管场所等重点场所人群。 2.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种。建议对有重型/危重型流感高危因素的密切接触者(且未接种疫苗或接种疫苗后尚未获得免疫力)进行暴露后药物预防,不迟于暴露后 48 小时用药。 3.一般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,主要措施包括: 谣言一:流感疫苗没用,打了也会感冒。 真相:流感疫苗可以有效预防流感,但不能预防普通感冒。 谣言二:流感扛一扛就过去了,不用吃药。 真相:流感可引发严重并发症,及时就医很重要。 谣言三:喝板蓝根、熏醋可以预防流感。 真相:没有科学依据,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疫苗。 流感不是感冒,别拿生命开玩笑! 关注流感,科学预防,及时就医,才能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! 呼吸内科 殷学明 呼吸内科主任,副主任医师,毕业于苏州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。从事内科临床工作20余年,具有丰富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。多次至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、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肿瘤内科、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进修,对呼吸内科疾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。 |